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一大主要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对人类的食物安全以及身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关于土壤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正在日渐明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一些由于土壤污染而造成人类身体出现问题的事件频频曝光,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的关注。实际上,这些“厚积薄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象,是对我国工业污染严峻形势以及农业生产领域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的直接反应。
土壤环境污染也造成了我国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其食物主要来源于当地供给。但是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损失每年可达200亿元人民币。
重金属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土壤-植物-水域”系统中的高流动性,使污染物进入食物链中,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国在长期的矿产开采、加工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污染近年来逐渐显现,污染事件呈多发态势,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土壤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而在土壤修复技术层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认为,针对目前能够满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大面积修复的技术欠缺,国家仍然需要加大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进一步研发针对能够满足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及重金属不同污染水平的分区、分级、分类修复治理关键技术,实现土壤安全,保障人体健康。
此外,土壤质量标准的短板同样亟需补齐。在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应健全污染物种类,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土壤污染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土壤质量变化信息。开展抗重金属造林理论基础和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改善修复土壤环境。